车课通:专注于汽车课程的线上平台! 服务热线:400-881-6623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汽车电子、通信企业看,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高质量发展?

作者: 汽车技术云
发表时间: 2022-05-06
阅读: 862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快速发展,我国车联网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车联网最大应用场景应该是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当汽车发展到高级别自动驾驶后,V2X必需普及,那时智能网联才能真正走向智慧出行。

近日,先锋电子研究院院长孙祺、高新兴车联网前装产品线总经理李鹏接受了《中国汽车报》记者的采访,他们分别从汽车电子供应商及通信技术供应商的角度探讨,目前中国车联网进程,5G+V2X时代智能汽车如何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企业如何应对?

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高质量发展?汽车网联

《中国汽车报》: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到哪个阶段?

孙祺: 车联网始于国外,2000年左右3G还没普及,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及地区利用早期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之间的交互。2012年之后,3G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开始大力发展车联网产业,应用场景也逐渐丰富,比如云端语音识别车辆信息、用户数据上传云端,还有远程打开车辆门窗等。4G普及后,车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在线视频、车载微信、导航、行车记录仪,视频内容实时上传云端,分析用户驾驶习惯,疲劳状态等,为车主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综上,车联网最底层的技术支撑是移动通信技术。所以,整个车联网发展进程,与移动通讯技术革新息息相关。当然,对于通信技术而言,车载领域比消费、工业领域更加复杂,其对安全要求更加苛刻,车规级零件的开发及验证周期更长。

李鹏:根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规划,并结合市场的预测,2025年智能网联将成为新车标配,装配率将达到90%以上。车辆的智能网联化将会和汽车轮胎一样成为汽车的基础属性,以后没有装配智能网联的新车,可能会被“扣分”。

《中国汽车报》:目前,我国C-V2X技术应用情况如何?

李鹏:从2019年开始,2020年实现C-V2X“四跨”互联互通,目前已完成场景搭建和C-V2X应用前瞻性研究。C-V2X就是为实现自动驾驶而产生的,除了座舱娱乐,自动驾驶才是整个汽车娱乐最大增值点,也是消费者希望体验和拥有的功能。

自动驾驶有两条技术演进路线,一是单车智能,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技术来实现;二是联网智能,通过C-V2X技术,实现全场景的覆盖。目前看,这两条技术路线进展都非常快,但也有各自技术瓶颈,目前都无法做到全场景覆盖。要想实现L5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就是全场景化自动驾驶,未来的技术方案将会是单车智能和联网智能的融合技术。

《中国汽车报》: 智慧出行场景发展需要哪些配套及完善,发展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孙祺: 智慧出行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一种新型应用场景。目前智慧出行产业刚刚起步。在我看来,真正的智慧出行要达到几个要素:一是车联网覆盖率;二是单车智能覆盖率;三是交通网联设施率覆盖。

目前制约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基建投入,红绿灯、电线杆、路口等交通设施联网覆盖率,另外还有针对行业、企业的扶持情况;二是立法进程,自动驾驶、车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等;第三是面对海量数据处理计算能力,算力能不能跟上。

李鹏:智慧出行离不开整个城市智能建设,它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从技术上看,一是物联感知;二是信息融合;三是云计算能力。三个部分都需要持续提升和完善。

对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技术的成熟度;二、法制的健全度;三、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度。

《中国汽车报》: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对通信企业来说有何挑战?

李鹏:目前来看最大挑战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比如从2G/3G/4G,到5G/6G,技术快速迭代而相应的芯片发展没有完全匹配。高新兴车载团队有近20年移动通信的经验,我们在通信技术快速迭代和通信稳定性方面投入很大。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之前,通信企业与汽车交集比较少,有了智能网联技术作为纽带,通信业才与汽车行业拥抱并产生了交集。通信行业如何助力汽车网联化发展,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切入:一是提高可靠性。百年汽车产业最核心的是行驶安全,智能网联汽车需要高可靠性的通讯模组。二是提升兼容性,和各个运营商通信网络的兼容性、和不同车辆的兼容性等。三是提升易用性,如何帮助客户更好更快地二次开发等。比如,高新兴在软件上提供更加便捷的软件架构,在硬件上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接口形式。

《中国汽车报》:先锋电子在车载领域有何优势?

孙祺:20多年来,先锋一直在为雷克萨斯、丰田、本田等主机厂配套汽车电子产品。我们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车载中控及智能座舱;二是车载音响系统;三是流媒体后视镜。

先锋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控体系上,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组装、全程品质管理及售后,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在研发能力上,先锋在汽车电子领域拥有多年经验,自主后整个核心研发团队都保留在我们研究院。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10%,其中80%投入在这两大领域。三是渠道以及成本上,作为全球老牌汽车电子企业,我们具有丰富的全球资源平台资源及一批优秀中国本土供应商。

《中国汽车报》:汽车电子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自主企业挑战几何?

孙祺:除了日系车企,我们也给小鹏等新势力车企配套产品。通过和本土车企合作,我们发现,目前汽车电子集成度越来越高,它会把不同功能、不同产品集成在一起。

针对这一趋势,我们布局智能座舱,把传统的中控、仪表Tbox远程控制系统等整合在一个域控制器中。近来,我们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方面投入非常大。此外,智能座舱音响外置功放对发热要求比较高,不太容易被集成到产品中去。对此类优势技术,我们会继续做深做精。此外,对于未来汽车电子发展趋势,我们也会大胆创新,进行前瞻性研究。

先锋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一是登陆国内二级市场;二是提高研发能力,在未来2年,团队扩到300人以上,尤其在车联网及智能座舱领域,我们要加大投入,争取成为业内领军企业;三是智能化生产,争取到2025年,达到智能化“黑灯工厂”状态。

《中国汽车报》:先锋与高兴新在智能网联领域有哪些合作?

孙祺:其实很早先锋和高新兴就在车联网领域展开合作。目前先锋采用是高新兴4G模块模组,今后会迭代升级到5G模组,比如我们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的一些产品——丰田凯美瑞(参数|图片)车型上中控产品,都是采用高新兴通讯模组。

高新兴是国内首屈一指能够自主研发车规级通讯模组的供应商,先锋同样在车载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和技术底蕴,并且我们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有比较好的客户口碑,双方合作肯定是共赢互补。

李鹏:先锋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tier1,我们和先锋在智能网联领域很早已经建立了战略合作。目前双方合作主要是4G模组,接下来也在进行5G模组的合作。

《中国汽车报》:近两年芯片的持续短缺,对汽车行业、企业有何影响?

李鹏:近两年来,受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影响,整个汽车芯片供应端非常紧张。高新兴也受到了来自供应不足的影响。经过我们供应链团队的不懈努力,我们努力保障了客户的供应。能够实现持续的供应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客户预测准确,需求相对稳定;二是高新兴与供应商有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在前期会锁定份额保证供应。三是我们有预备方案,如果确实有一些物料供应困难,我们有快速替代方案。四是客户的支持和理解。这也非常感谢先锋客户在疫情期间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大家一起协作和努力,共度时艰,顺利实现保供的目标。

孙祺: 目前车身控制、智能座舱等智能零部件都严重缺芯。可以说,目前汽车芯片供应非常紧缺。缺芯带来很多困扰,比如很多车企停产,但是也给自主企业带来国产化替代的机遇。

当前,新能源汽车是风口,车载芯片更是风口中的风口,我们不仅要看到缺芯保供带来的困扰,更要发掘其中的机会。在超级风口下,自主企业更要强强联合,助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飞的更快、更高、更久。

汽车网联课程推荐
汽车网联热门资料
数据出境政策频出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如何过“安检”?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随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出口量的激增,车企对于数据出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先后颁布多项法律法规。不久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发布《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为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车企该如何做好汽车数据出境的合规准备?如何在发挥汽车数据作用的同时做好安全保障?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
智能网联汽车“二次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近日,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民表示,电动汽车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革命”,不论是从用户体验还是从新能源的普及率来看,电动化已经跨越了技术鸿沟。行业正开启“二次革命”。那么,智能网联汽车“二次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呢? 随着市场规模的壮大,智能网联的内容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从简单的联网和浅层次交互,到目前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汽车完成了全面的升级,而这种变化将继续发生,也就是席忠民所讲的“二次革命”。 从变现形式来看,智能网联“二次革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包括汽车本身、汽车生态和产业政策。
车联网体验如何才能做好,硬件和软件都得给力
目前的车联网体验并不够好,一是因为车载硬件相比消费电子弱一些,车机上装太多应用,会给车机造成负担,需要更轻量化的设计和更加强大的芯片。二是现有的车联网往往是几个独立应用体验的打通,并没有形成手机那样丰富和完整的生态闭环。“只有一些语音车控、语音搜索、语音导航等片段化的体验。”对此,车联网研究者说道,“阿里有非常完整的互联网生态,而且致力于将这样的生态连接到车上。”
上海加快无人出租车、智能公交等智能网联汽车商用终端推广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上海将支持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紧抓消费趋势,打造具有上海标识度的爆款品牌;加快无人出租车、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商用终端落地推广,推进测试示范和商业运营发展;加快研发智能驾驶、智能网联和智能座舱核心系统,建设智慧道路,加快车联网发展;培育智慧出行、数据服务,推动整车企业与科技公司、社交平台合作,构建产业新生态;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深化数字赋能,推广智能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推动传统车企智能化战略转型,大力吸引造车新势力和科技公司在沪布局总部,培育新兴龙头企业。
主动应对智能网联汽车新挑战
在汽车安全监管领域试行沙盒监管制度,有利于监管兼顾支持创新和防控风险,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随着前沿技术在汽车领域不断深入应用,汽车产业正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融合发展。据测算,2025年全球网联汽车数量将接近7400万辆,其中,中国的网联汽车数量将达到2800万辆,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汽车市场。在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的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也衍生出一些新型安全问题:“端—网—云”架构为汽车带来新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入侵可能导致大规模高速移动车辆被恶意控制的风险。由于OTA(空中下载技术)的引入,投放市场时被认定为安全的汽车,可能因为软件升级对代码或参数做出调整而变得不安全,使汽车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监管面临挑战。此外,在大数据应用场景下,汽车数据的使用环境更加开放,特别是数据的频繁流动,除导致个人隐私、商业数据泄露风险外,也容易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
95后将成智能网联汽车消费主力军
在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除了集中呈现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7场主题峰会、6个特色专场、1场闭门会和1场实地调研活动,还展出了《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对标研究白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2)》等7项成果。此外,大会同期举办了中国国际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超过200家参展商涵盖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携带着摄像头、激光雷达、传感器等各种设备的智能网联汽车,自行完成起步、提速、并线、跟车、转弯、避障、靠边停车等操作,这一幕或许将变得越来越常见。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超288万辆,渗透率升至32.4%,同比增长46.2%。同时,17个测试示范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完成3500多公里道路智能化升级改造,装配路侧网联设备4000余台。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实际道路测试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用户登录
手机快速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服务协议》
注册

汽车线上课程

让学习直观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