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换刹车油会导致制动效果减弱、制动距离增加等问题。至于完全失灵在理论上可能出现,只不过这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制动液一般会用醇类作为主要成分,如乙二醇或丙三醇等等。利用的就是这几种醇类的高沸点,防止制动管路产生气泡,从而增加制动踏板的空行程。
醇类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吸水,尤其是乙二醇的吸水能力在各种醇中名列前茅。所以制动液随着不断使用,含水量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过程。但需要区分的是,水分的不断增加会影响制动效果,比如水的沸点只有100摄氏度。很容易在连续制动的过程中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当制动管路内出现气泡占据液体空间时,刹车会变得很软,实际上就是制动踏板行程被拉长的状态。因为液体几乎不会被压缩,所以制动踏板踩下多少,制动液就会推动活塞移动多少。但气体是容易压缩的,当制动液沸腾、管路中产生大量气泡时,踩下制动踏板一段行程可能仅仅是压缩气泡的过程,而制动器活塞并未被推动。
也就是说想获得相同的制动效果,就不得不将制动踏板踩得更深,如果水分过多时,可能即便把踏板踩到底效果也不理想。但还是那句话,“制动失效”与“效果变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动液随着使用水分越来越多是制动效果下降的过程,但并不是失效。即便用自来水取代制动液,只要不沸腾,制动效果一样很好。
所以谈刹车失灵是很难精确表达的概念,重点在于“失灵的程度”,这是一个缓慢进展的概念。从制动效果100%—0%是个逐渐下降的过程,在制动效果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即便是萌新驾驶者也会发现问题,从而更换新的制动液。所以只要是通过正规方式取得驾照的驾驶者是不会因为长期不换制动液而体会到制动完全失效的结果的。当然制动器损坏或漏液另当别论,那是意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曾亲眼看到某单位的司机给制动管路漏液的金杯面包车添加两壶井水并继续行驶。理由很简单,只要井水不沸腾,它的制动效果依然是100%。只不过它出现沸腾的概率更高,导致制动效果下降的几率也更高。所以为了在极端条件下仍能保证制动的稳定效果,几十年前就已经用制动液取代了水。
制动液的组成
制动液的组成无外乎那么几类,远古时代制动液的组成为乙醇(或丁醇)加蓖麻油,这应该是最早期的制动液组成,优点在于容易配置、成本低,缺点则是沸点太低。后期产生了矿物质油制动液,主要通过柴油分馏而制成,冰点下降至-70度,沸点则达到150度左右。优点是性能不错、成本低,缺点则是有较强的腐蚀性,且容易导致污染。
当今主流的乘用车制动液则属于全合成制动液,主要成分为醇、醚、脂类成分组成,拥有沸点超高、普遍200摄氏度以上,冰点更低,腐蚀性、污染性低等优点。缺点则在于醇、醚容易吸水,脂类最怕水及容易因为水分的混入导致乳化(与机油乳化是同样的原理)。脂类成分乳化时同样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导致制动行程拉长。
制动液的消耗
制动液位的下降一般有两种情况导致,其一是刹车片越磨越磨,磨损掉的刹车片体积为制动液增加了空间,导致制动液位下降。其次制动液在使用中也会分解损耗一部分。但只要不是刻意的不去更换、添加,很少有哪辆车把制动液全部损耗掉。上文已经提到制动液中的醇类有强吸水的能力,所以吸入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制动液的缺失。
所以即便长期不换制动液,刹车也很难完全失灵,只要制动液位不是太低,制动效果就不会完全消失,效果仅仅是下降罢了。所以长期不换制动液导致制动效果完全消失的状况只在理论上存在!而在现实中还未等到制动效果完全消失,就已经被驾驶者发现。面对制动距离延长、刹车变软,驾驶者能不更换制动液么?驾驶者的头得多铁,才敢在制动效果下降明显的情况下,依然不更换制动液?所以现实中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