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课通:专注于汽车课程的线上平台! 服务热线:400-881-6623
登录
免费注册

汽车大灯智能化趋势,国产车规芯片打入汽车供应链的“敲门砖”

作者: 车课通
发表时间: 2022-09-14
阅读: 1093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趋势加速,汽车从内燃机向电动的架构转变,令更多新技术在汽车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伴随汽车产业的发展,LED光源在汽车照明中的渗透率正在不断加速,同时汽车照明对于芯片的需求也随之高涨。

汽车智能大灯的发展趋势

在照明技术的发展下,汽车照明的光源经历过几次变革。自2010年起,LED凭借更高的发光效率、更长的工作寿命、更快的响应速度、更低的能耗、更小的系统尺寸等优势开始对传统卤素灯、氙气灯等光源进行替代。

202209141052340106927.png

Yole的数据显示,2021年汽车照明市场规模是314.68亿美元,其中前照灯(头灯)占比约67.18%达到211.41亿美元,尾灯占比约15.9%为50.04亿美元。2021~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是5%,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21.77亿美元。

显然,汽车照明市场中,价值占比最大的是车外照明,包括前照灯和尾灯。在前照灯领域,LED渗透率已经普遍超过50%,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高。造车新势力中汽车大灯的LED渗透率已经超过90%,比亚迪LED渗透率也达到80%,大众、丰田、通用等的LED大灯渗透率也超过60%。

相比于传统的卤素灯、氙气灯,LED的驱动方式导致需要更复杂的电子控制模块,意味着车灯中对于各种芯片的需求也会提高,这包括MCU、线性驱动IC、DC-DC、CAN收发器、MOSFET等等。

同时,车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让车灯中的芯片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自适应远光灯(ADB)可以根据摄像头输入视频信号来识别来车方向及距离,相应调整灯光照射的区域,避免对其他车辆驾驶员造成炫目,保障行车安全。

而在多款新能源汽车上应用的投影大灯在实现ADB功能的同时,甚至还可以在地面投射出不同的动态图像,可以作为驾驶辅助功能或是与行人交互。

智能大灯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出六种技术路线。首先是LED矩阵式,这种方式采用多颗LED灯珠组成一个发光矩阵,再通过单独控制不同区域或不同灯珠实现灯光控制。虽然LED矩阵式是目前最成熟的技术,但由于LED封装尺寸的限制,组成矩阵的灯珠数量受到了很大限制,最高像素量在百位级;且密集灯珠组成的矩阵造成的驱动、散热等问题,对系统设计提出了很高的挑战。

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技术主要由德州仪器主导,这是通过DMD(数字微镜)实现车灯像素级投影的技术。DMD是一种MEMS器件,拥有数百万微镜片,而通过控制器、驱动器,借助高达60Gbps的像素数据速率高速精准控制这些镜片,实现百万级像素的投影。目前TI官网上最新的DLP5531A-Q1已经具有130万像素分辨率。

LCD大灯技术可以理解为将普通LCD显示屏去除RGB滤光片和背光,将大灯LED光源作为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这样就类似于一个亮度极高的LCD屏幕,同样可以实现高像素的投影效果,目前像素量已经可以做到万级。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LED光源的温度较高,LCD面板无法直接放在LED光源上,这时可以通过反射镜等方式来构成光路。不过由于光通过偏光片和LCD面板会存在损耗,光学效率会降低,目前这种技术的主要玩家是海拉。

艾迈斯欧司朗推出的µAFS(可寻址像素矩阵)式技术是从LED芯片的层面去实现像素级控光,艾迈斯欧司朗预先在芯片的硅衬底中整合了矩阵式的 CMOS 控制电路,结合同样经矩阵式微结构处理的芯片,实现了对芯片上每一个独立的微结构区域进行单独的开、关及电流调节的功能,使每一个微结构区域直接成为了大灯光型中可独立控制的像素。与DLP和LCD技术相比,µAFS主要缺点是像素数量较少,目前艾迈斯欧司朗的 EVIYOS能在4mm×4mm的单个芯片上做到1024像素,单个像素达到3lm的光通量。

日本小糸制作所的BladeScan技术采用旋转的特质镜面,当光源照射到旋转的镜面后,灯光反射照亮车辆前方的某一区域,在镜面的旋转下就形成灯带在前方不断的从左往右扫射的情况,当灯源数和镜面的转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断叠加的扫射灯带便可实现前方灯光的全范围覆盖。从原理上有点类似于转镜式激光雷达,但实际效果似乎不错,按照官方的说法,只要22颗灯源就能实现原技术400颗灯源下的效果,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博世也推出了一种特别的智能大灯技术,通过MEMS微镜反射激光束到荧光体上,由此产生的激光扫描图纹再通过二级光学元件投射到路面上。相比目前现有的汽车LED前照灯技术,扫描微镜激光系统能够产生连续光束,而不会像LED前照灯那样,出现当单颗LED启动或关闭时出现的“跳跃”照明区域边界的情况。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这款系统能够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光通量,提高光源的平均利用率,降低系统功耗。不过这种技术暂时还未得到应用。

不难看出,智能大灯的趋势下,系统需要增加更多的控制模块,芯片种类、数量都会有所增加。据统计,目前一些高端车型中前后车灯所采用的芯片数量要超过200颗,种类超过30种。

车规芯片国产化,车灯应用是“敲门砖”

根据“汽车电子设计”分享的数据,目前在汽车车灯中所用到的芯片主要有DC-DC、线性驱动IC、MCU三类。其中DC-DC目前市场份额的90%由TI、英飞凌、Maxim、MPS、安森美等瓜分;线性驱动IC则由英飞凌、TI占据近80%份额;MCU主要是恩智浦、英飞凌以及Maxim,三者占到超过90%的份额。

MCU方面,用于车灯的主要几款代表产品有NXP的S12ZVL系列以及英飞凌的TLE9842。

S12ZVL是S12 NXP的MagniV混合信号MCU系列一部分,提供一个低成本、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适合空间受限的汽车LIN节点。提供从8-128KB的闪存,集成了32 MHz频率的S12Z内核、一个12V-5V的稳压器、10/12位ADC和一个LIN物理层收发器。

TLE9842是英飞凌TLE984x系列的一款32位MCU,集成了时钟频率高达40MHz的Cortex-M0内核、以及LIN收发器、继电器驱动器和40KB闪存。

尽管从数据上我们能看出,目前汽车车灯中用到的芯片几乎由海外大厂所垄断。但车规级MCU国产化已经是目前的大趋势,自2020年缺芯潮开始,国产车规MCU有加速导入本土汽车供应链的趋势,而车灯、门窗等应用,是不少国内MCU厂商迈进汽车供应链的敲门砖。

比如赛腾微电子的ASM87F0812T16CIT此前在2019年就已经通过国内某主机厂的测试认证,出货量超过百万颗。ASM87F0812T16CIT是一款针对汽车LED尾灯控制开发的高性能专用MCU,该芯片选用通过ISO/TS16949认证的汽车级0.11um嵌入式闪存工艺制造,内置全温全压高精度(<±0.3%)时钟振荡器、边缘捕获PWM与高可靠的Data EEPROM等专用电路模块等。另外,据称采用赛腾微MCU的矩阵式前大灯等应用电控方案也在与其他主机厂合作推进中。

芯旺微近期推出的新品KF32A136是一款32位车规级MCU,基于自主KungFu内核,主频达到48MHz,支持单路CAN2.0和多路LIN,满足AEC-Q100 Grade1车规认证,支持2.7~5.5V宽工作电压范围。KF32A136同时也是针对汽车节点控制单元打造的MCU产品,可应用于车灯控制、座椅控制、空调面板控制和车窗开关控制等领域。

据了解,芯旺微目前有KF32F、KF32D、KF32DA三代内核,其中KF32A覆盖车身控制需求;KF32D内核覆盖动力系统控制需求;KF32DA多核内核符合ASIL-D要求,可以应用于动力、底盘到新一代域控制器等。目前芯旺微已有近50款车规型号的产品量产,ASIL-B等级产品在今年年底将会量产,同时最高的ASIL-D等级产品已经在研发中,未来可应用于汽车ABS、动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中。

云途半导体在今年8月介绍了今年量产的一款32位车规级MCU产品YTM32B1ME,据称这是国内唯一实现量产的Cortex-M33内核高端32位车规级MCU。同时,云途半导体已经量产的YTM32B1L,被华为、上汽等已数十家Tier 1及整车厂定点并实现批量出货采用,主要用于车灯、各类传感器、车窗、电动尾门等应用。

写在最后

当然,在车灯上应用的DC-DC、线性驱动IC,近年有更多的国内厂商入局。而随着国产车规级MCU等产品更多进入汽车供应链,通过与终端的相互反馈,最终产品将会逐渐完善。面对未来汽车车灯智能化的趋势,MCU等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多,国产车规芯片将获得更多机会,从车灯、车窗等,逐步迈向安全等级需求更高的应用,真正向海外大厂的传统优势领域发起冲击。

汽车网联课程推荐
汽车网联热门资料
7个常见的智能汽车技术
高科技行业在不断发展,每周都有新的革命性变化发生。毫不奇怪,所有相关的利基市场都在跟随这一趋势。因此,智能汽车技术一直在引起人们的注意。日产公司展示了Resonance概念后,这家大型制造商承诺,乘客将有机会自己管理音乐和多媒体。该概念是新Murano的初步发布,这项技术将应用于汽车生产。 虽然概念车的外观过于前卫,技术也过于超然,但在概念车中体现出来的理念有时也会在真正的车中实现。清单中的一些技术可能看起来难以置信。几年后,你就不会对这些创新感到惊讶了。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如何跑出“加速度”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处于何种水平?如何进一步抢抓机遇,突破瓶颈?近日专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分析当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情况。 “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张进华说。 他进一步指出,技术研发方面,多种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激光雷达等核心传感器实现前装量产应用,芯片设计能力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产品应用方面,中国主流车企已实现乘用车L2级智能驾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2022年上半年L2级乘用车渗透率超过30%,C-V2X在全球率先实现前装量产。
车载芯片算力与汽车的关系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根据他的经验提出了:“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规律我们称之为摩尔定律。这一规律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汽车领域体现为汽车多种个性化功能以及车辆智能化程度与其内部搭载的芯片算力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芯片算力与汽车的关系。
智能汽车的存储需求增长
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前发展,汽车电子EE架构本身的演变,使得区域算力的提升,并且和云端计算结合,这种边沿计算的处理已成为下一代智能汽车所必须。复杂高效的互联互通能力以及车辆内外部的集成系统是每个车企重点投资的垂直整合技术。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系统需要使用大容量存储器,也就是说可以预见到的是,除了算力芯片卡脖子,全球汽车市场对DRAM和NAND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提升。如最近遇到的问题一样,在汽车产业平稳发展中,存储领域需要用到多少芯片,如果没有可靠的供应,这事怎么办?
多个城市开展自动驾驶汽车特定区域商业化试运营
重庆、武汉两地近日发布新规,允许自动驾驶车辆进行商业化运营试点。至此,全国已有北京、重庆、武汉、深圳、广州、长沙等多个城市允许自动驾驶汽车在特定区域、特定时段进行商业化试运营。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测试互认与评估结果,目前我国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超5000公里。 8月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鼓励和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应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政策明确了自动驾驶可用于道路运输经营,从运输经营者、车辆、人员、安全保障、监督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合法、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细则4.0来了
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发展利好。近日,由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产业促进局联合印发《长沙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细则(试行)V4.0》(以下简称《实施细则4.0》),旨在进一步规范长沙智能网联汽车道路规模化测试与示范应用活动,助力长沙智能网联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启动牌照互认,推进全国测试区共享测试结果 “长沙此次发布的《实施细则4.0》一大突破是推动了全国各大测试区测试结果认证互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实施细则4.0》增加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牌照互认相关内容,优化了各省市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区互认流程机制,明确了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互认的具体流程。在其他省市具备道路测试资格的测试主体,经过长沙的认定流程即可获得在长沙的测试资格,快捷、简便。
用户登录
手机快速登录
微信扫码登录
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服务协议》
注册

汽车线上课程

让学习直观有趣